7月13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發我校陳文興校長理論文章。
原文如下:
【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在傳承、創新中堅定科技自立自強

中國絲綢技藝歷經5000多年,是享譽世界的中華民族偉大發明。一直以來,絲綢產業是中國的傳統民族產業、重要民生產業和國際競爭優勢產業。目前,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絲綢原料生產和出口國,桑園面積、蠶繭產量約占世界產量的75%和73%,生絲、真絲綢緞和絲綢制成品出口量占世界的90%、70%和40%。
中國絲綢產業如何在新時代通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實現高質量發展?我想,這離不開“傳承”與“創新”兩個關鍵詞。
作為深耕絲綢領域近40年的科技工作者,我始終有一個“根在絲綢的強國夢”初心,深感責任重大。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底層邏輯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可以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來強化。眾所周知,絲綢源于中國,是中華文明的象征和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明的確立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如今的絲綢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金名片,絲綢產業是中國不可多得的歷史經典產業。中國蠶桑絲織技藝在2009年9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包括栽桑、養蠶、繅絲、染色和絲織整個過程的絲綢生產技藝和所用到的各種巧妙精到的織機和工具,以及由此生產出來絢麗多彩的絲綢產品和過程中衍生出來的民俗活動。因此,絲綢“傳承”的內涵不僅要傳承絲綢技藝,還要傳承絲綢產業的自信自立的價值觀。深入挖掘中國絲綢歷史文化和技藝資源、構建自主可控的絲綢資源數據庫,是通過傳承來增強產業自信自立和民族情懷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絲綢科技自立自強的基礎。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表層邏輯是發展,發展需要產業科技的不斷創新來驅動。中國絲綢史可以說是一部絲綢科技不斷進步的發展史,漢代馬鈞發明的新式織綾機、唐代竇師綸創造的陵陽公樣,都給絲綢科技工作者留下了自立自強的創新范式。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浙江理工大學耕耘20多年,終于解決了蠶絲生產質量、絲綢數碼織造和絲綢色牢度提升的行業關鍵技術問題。如今,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瓶頸”之一的全齡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技術也取得突破,這一技術變革揭開了工業化養蠶時代的序幕。未來,基于工業化養蠶形成全新的絲綢產業鏈,其發展必將對整個蠶桑絲綢行業的產業格局帶來重塑性變革。
新時代,中國絲綢產業需要把“傳承”與“創新”兩個關鍵詞的內涵參透悟全,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放在自信的基點上,通過不斷創新,牢牢掌握產業發展主動權,推進中國絲綢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實現“根在絲綢的強國夢”。
(作者:陳文興,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理工大學校長)
新聞來源網址:
https://app.gmdaily.cn/as/opened/n/23db4978fe3047229d1375f5eb4d43dc